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读印人传作歌赠周金溪先生 明末清初 · 吴嘉纪
 押先韵 出处:陋轩诗卷六
千馀年来尚楷书,篆体唯凭印信传。
秦章汉玺苦难遘,时俗臆见空拘牵。
一从近代有文何文三桥、何雪渔。),朗如云尽窥青天。
钝铁在手代毛颖,象牙枣木失其坚。
肥不丧真瘦不枯,龙抟鹄峙相纠缠。
慧心渐次趋简便,磊磊石块采青田。
坑冻柔泽如可食,灯光出土珊瑚鲜(坑冻、灯光冻,皆石名。)
海内继起日稍稍,新安梁溪尤多贤。
金溪先生最嗜此,高手到处与往还。
锦缠帕覆随出入,宦游载满烟波船。
斯道彰明五十载,金溪实为风气先。
只今能事复谁数,老成强半归重泉。
不惮苦心访遗迹,肯教绝技同寒烟。
生者死者为作传,印人一一在眼前。
异哉吾乡黄济叔,蓬蒿中挺孤芳荃。
深心厚蓄流精光,意所欲到手已然。
诸家岂不各称善,济叔兼之无愧焉。
如皋济叔里。)丘墓松楸护,赖古(公堂名。)文章星斗悬。
谁知黄也身存日,姓字不出乡闾边。
若非遭遇周夫子,怀瑾握瑜祇自怜。
十二月十三日会祭任公先生于快雪堂毕独从海子冰上步归作此寄印昆 清末至民国 · 黄浚
七言律诗 押先韵
劫罅藏哀历四年,有怀未敢告沈泉。
垂天北斗知长在,不雪西山亦黯然。
覆国世方思笃论,忧生我正涉冰川。
长城句法周夫子,酹酒应成忆旧篇(印昆主祭。)
长葛道中周原仲1122年 宋 · 吕本中
 创作地点:河南省许昌市长葛市
羸马冲寒骄不驶,积雪残冰杂泥滓。
长葛县中日落时,举头忽见周夫子
下马相看两惊怪,各喜南归此身在。
僧房夜语久不眠,更摩枵腹偿诗债。
子行四方尚谋食,我亦年来倦行役。
枥下骅骝世得知,海底珊瑚人未识。
长安公卿富贵客,谁能日在子思侧。
洛阳年少未宜轻,看子重陈治安策。
章子端宪史迁江东并呈周宪使 元末明初 · 王祎
五言排律 押虞韵
章子吴兴彦,多才遂壮图。
蓝田元产璞,沧海不遗珠。
事业云霄展,年华翰墨纡。
苑花春跃马,台柏夜闻乌。
辨物能悬鉴,为圜肯破觚。
从容陪宪节,慨慷握兵符。
近日闻江左连城作盗区。
逆徒千国纪,妙略合时须。
况是周夫子,真如汉大夫
绣衣仍直指,铁甲每先驱。
伫见收奇烈,谁犹玩细娱。
敬亭山色好,胜赏未容孤。
赞莲所周君号 明 · 欧阳建
七言律诗 押词韵第四部
长夏莲生且渐舒,是谁向此独恬愉。
孤根郁郁何神也,半亩青青最妙欤。
红瓣飞时忙粉蝶,绿波皱处戏金鱼。
花神最爱周夫子,五百年前两度俱。
怀安县四先生 南宋 · 陈宓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六五、《复斋集》卷九
夫道之显晦也有时,而天之生圣贤也有意,不然,何其前后若合符节也。
窃谓濂溪犹夫子生于周也,二程之于周门,犹孔门之有颜、曾也。
颜、曾既没,而得孟子,犹二程没,而得朱文公也。
其道统之传,或见知而亲承,或私淑而远绍,今犹昔也。
自周公没,而圣贤之道不行五百馀年,笃生将圣,时则有若颜、曾二子得于观传。
又百馀年,申韩之术、杨墨之言充塞斯民耳目,而败坏其心术者甚矣,不有孟子,则孔氏之道几坠于地。
孟子殁,由秦、汉至于五季,吾道坏乱者千三百馀年。
濂溪周夫子,道由天畀,不假师传,独得孔孟渊源之懿于绝学之馀,使道统断而复续,人心塞而复开。
明道一挹其容,心领神会,而得吟风弄月之深趣,伊川一闻其语,自少有志,而以任重道远终其身,斯盖周门之颜、曾也。
周、程既没,一时高弟虽各得其一体,而未免于有偏。
又百年,文公朱先生复起,讲明义理则必察于毫釐,错综群言则力辩于疑似,使周、程之道炳如日星,而异端邪说无所容其喙。
其有功于周、程,真如孟子之于孔子也。
今虽家有其书,人尊其学,然所教非所取,所取非所教。
词章利禄之习胜,而四先生之道不绝如发,则反本复古之机,顾本系于人欤。
怀安三山望邑,学官虽具,庖廪不继,为令者春秋奠享外,未尝过而问焉。
是以章甫其冠,逢掖其衣而有志于学者,比他邑为差鲜。
令君严陵徐琢为治,知所先后,慨然兴起,葺旧增新,创四先生
延文公之徒讲贯其书,集者数百人。
四先生所以追往圣,继绝学,而发其所未发者,皆以次陈之,闻者莫不喜曰:「吾道固如是,吾所学可不如是乎」?
盖圣贤所以垂世立教者,固将示人以入道进德之方,修己治人之术,而区区举子之业,特假以钓名干禄而已。
吾侪终日读其书,诵其诗,不知圣贤之心,可乎?
知此,庶几无负于圣朝建学之意,贤令作成之美,则是祠之设,不徒俎豆观美而已。
众又有请曰:「人心方兴而未固,道教方明而未习,令政成终更才数月尔」。
俾某记之,以壮今志而勉后来。
于是述道统兴废之由与建立新祠之意,使无怠焉。
瑞鹊为周六合作 明 · 庄昶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出处:定山集卷二
白发青天一笑中,龟书龙马古今同。
凭谁说与周夫子,我亦人间卖兔翁。
景濂亭 元末明初 · 李穑
五言绝句 押庚韵 出处:景濂亭集卷之一
气像真如许,周夫子复生。
景濂亭上月,洒落照心明。
南溪二朱先生祠堂志序 南宋 · 方大琮
 出处:全宋文卷七三九六、《铁庵集》卷三四
天生圣贤,岂偶然哉!
昔者孔氏以一布衣而为万世仁义礼乐主,当时尊之,后代诵之,则曰鲁人也,其周公之泽乎!
不然,周公之得其传于六君子者遂绝,而曲阜之墟何述焉?
后乎孟氏亦近圣人之居者,理有固然欤。
自程氏学兴,世以为实得圣贤久绝不传之绪。
然考其岁月,则太中以尉黄陂秩满不能归,而两夫子相继出焉;
溯其师授,则元公周夫子生于舂陵,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矣。
文靖杨公受业程门,载道而南,为其学者曰罗公、李公,私淑于闽而未显也。
文公朱夫子系出新安,而生于剑之沈川,实文靖乡国,而太史韦斋府君尉满后也,殆天意耶?
程既待之而传,周因之而始尊,杨公师友由之而益著以明。
今《四书》之教近被中夏,远及裔夷,家藏户识,则曰闽人也。
于是道学盛于东南矣,而闽尤盛,岂偶然哉!
公生庚戌,与尼山降毓之年同,斯亦异矣。
祠遍天下,而沈川之人过其故傅岐嶷之地,已不复省记,异乎所谓吾东家者。
邑令李脩始即旧馆合韦斋并祠之,邑尉方之泰后至,又考订公父子仕止经游事迹为志。
生斯邑者,其不有所感且有所发乎?
故自道言之,虽无人与地之间,自人与地之,则学公之学者莫闽中为切。
且近而沈川,则尤切而尤近者也。
顾瞻典刑,俨然在目,以心会心,若合符节,口耳诵说云乎哉!
故略为推明圣贤之生,其不偶然也类如此。
脩与之泰皆闽人,勉诸!
某亦闽产也,老矣,书此自志其愧,且以自勉云耳。
胡文定张宣公二先生祠堂1221年 南宋 · 王迈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五八、《臞轩集》卷五 创作地点:湖南省长沙市
道德性命之学,自孟氏后,传者失其宗。
国朝周夫子始唱于道之濂溪,程、张诸儒广其传为关洛学。
潭于道犹洙鲁而近,独未有疏导濂溪一派以泽湘人者。
崇宁间胡文定以提湖南学事道出湘乡,迁县学于东南隅
淳熙间张宣公桂林,迂道访文定旧迹,进诸生而教之。
于是师友渊源,泓涵演迤,得视关洛。
嘉定己卯邑宰林侯得中实来,知所先务,顾瞻芹藻为旧甘棠,慨然叹曰:「《礼》言祭有道德者于瞽宗,谓国学也;
《传》言祭乡先生于社,谓乡学也。
二先生既蒙谥于朝,瞽宗祠典必以次举。
而是邑典刑模范,近接耳目,若不以义起礼,立祠学宫,是忘二先生所以私淑者」。
方与学职共筹之,会邑士萧君佐以其事白于计使赵公汝谠,公忻然出帑金捐材木,怂恿其决。
庚辰秋,祠堂成。
明年林侯贻书,嘱某为识。
某窃惟文定之于伊川先生,盖闻而知之者;
宣公之于五峰先生,盖见而知之者。
其学以忠孝为本,而敬以行之,笔之于书,授之于徒。
语小辨析义利,毫釐必谨;
语大功用宏阔,人纪赖以扶植。
当其时,不惟学士大夫得所矜式,而闾巷小民亦相戒不为不义。
至今经行之地,遗迹未陈。
诗书之泽渊乎涟水,不足言其深也;
教学之功崒乎凤山,不足言其高也。
且自崇、观以来,公卿达官追趋逐嗜,不知其几,至今人犹羞称之。
文定公在仕版四十年,实历不盈六考;
宣公蚤被阜陵知遇,骎骎大用,竟以排权贵去国。
一时禄秩,视德弗称,百世之下,清风凛然。
士之藏修息游于斯者,盍知所择矣。
三山人,擢壬戌进士第,雅志好修。
学之大成殿与从祀两庑,悉更新之,外植门观,尤壮伟。
是祠之建,其《诗》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者欤?
中庸集解序1173年9月21日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五、《中庸辑略》卷首、《古文集成》卷五、《经义考》卷一五二、《古今图书集成》经籍典卷二八三、雍正《山东通志》卷三五、《宋元学案补遗》卷四九、民国《台州府志》卷六六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武夷山市
《中庸》之书,子思子之所作也。
昔者曾子学于孔子,而得其传矣。
孔子之孙子思又学于曾子,而得其所传于孔子者焉。
既而惧夫传之久远而或失其真也,于是推本所传之意,质以所闻之言,更相反覆,作为此书。
孟子之徒实受其说,孟子没,而不得其传焉。
汉之诸儒虽或擎诵,然既杂乎传记之间而莫之贵,又莫有能明其所传之意者。
唐李翱,始知尊信其书,为之论说。
然其所谓灭情以复性者,又杂乎佛老而言之,则亦异于曾子、子思、孟子之所传矣。
至于本朝,濂溪周夫子始得其所传之要,以著于篇。
河南二程夫子又得其遗旨而发挥之,然后其学布于天下。
然明道不及为书,今世所传陈忠肃公之所序者,乃蓝田吕氏所著之别本也。
伊川虽尝自言「《中庸》今已成书」,然亦不传于学者。
或以问于和靖尹公,则曰生自以不满其意而火之矣。
二夫子于此既皆无书,故今所传,特出于门人记平居问答之辞。
而门人之说行于世者,唯吕氏、游氏、杨氏、侯氏为有成书。
横渠先生,若谢氏、尹氏,则亦或记其语之及此者耳。
又皆别自为编,或颇杂出他记,盖学者欲观其聚而不可得,固不能有以考其异而会其同也。
熹之友会稽石君𡼖子重乃始集而次之,合为一书,以便观览,名曰《中庸集解》。
复第其录如右,而属熹序之。
熹惟圣门传授之微旨见于此篇者,诸先生言之详矣。
熹之浅陋,盖有行思坐诵、没世穷年而不得其所以言者,尚何敢措一辞于其间?
然尝窃谓秦汉以来,圣学不传,儒者惟知章句训诂之为事,而不知复求圣人之意,以明夫性命道德之归。
至于近世,先知先觉之士始发明之,则学者既有以知夫前日之为陋矣。
然或乃徒诵其言以为高,而又初不知深求其意。
甚者遂至于脱略章句,陵籍训诂,坐谈空妙,展转相迷,而其为患反有甚于前日之为陋者。
呜呼,是岂古昔圣贤相传之本意与夫近世先生君子之所以望于后人者哉!
熹诚不敏,私窃惧焉,故因子重之书,特以此言题其篇首,以告夫同志之读此书者,使之毋跂于高,毋骇于奇,必沉潜乎句读文义之间,以会其归;
必戒惧乎不睹不闻之中,以践其实,庶乎优柔厌饫,真积力久,而于博厚高明悠久之域忽不自知其至焉,则为有以真得其传而无徒诵坐谈之弊矣。
子重之为此书,采掇无遗,条理不紊,分章虽因众说,然去取之间不失其当,其谨密详审,盖有得乎行远自迩、升高自卑之意。
哀公问政以下六章,据《家语》,本一时问答之言,今从诸家,不能复合。
然不害于其脉理之贯通也。
又以简帙重大,分为两卷,亦无他义例云。
乾道癸巳九月辛亥新安朱熹谨书。
与王伯刍 其二 宋 · 杨愿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只今侍读周夫子,屡说君诗似杜诗。
速把冠尘尽弹却,玉堂宵直伴王维(自注:愿数见侍读侍郎周公,盛称驹父诗有句法,故后篇及之。)
按:宋周必大文忠集》卷一九《跋杨愿与王伯刍诗》引
延平先生李公行状1164年1月 南宋 · 朱熹
 出处:全宋文卷五六七○、《宋元学案补遗》卷三九、《延平李先生年谱》卷一 创作地点:福建省南平市
先生讳侗字愿中姓李氏南剑州剑浦人
曾祖讳干,屯田郎中致仕,赠金紫光禄大夫
清源郡太夫人朱氏。
祖讳干,朝散大夫,赠中奉大夫
永嘉郡太君胡氏、咸宁郡太君朱氏。
父讳涣,朝奉郎,赠右朝议大夫
太恭人饶氏。
先生朝议公之季子也,生有异禀,幼而颖悟。
少长,孝友谨笃,朝议公、太恭人特所钟爱。
既冠,游乡校有声称。
已而闻郡人罗仲素先生得河洛之学于龟山杨文靖公之门,遂往学焉。
罗公清介绝俗,虽里人鲜克知之。
先生从游受业,或颇非笑。
先生若不闻,从之累年,受《春秋》、《中庸》、《语》、《孟》之说,从容潜玩,有会于心,尽得其所传之奥。
罗公少然可,亟称许焉。
于是退而屏居山田,结茅水竹之间,谢绝世故,馀四十年,箪瓢屡空,怡然自适。
中间郡将学官闻其名而招致之,或遣子弟从游受学,州郡士子有以矜式焉。
晚以二子举进士,试吏旁郡,更请迎养。
先生不得已为一行,自建安铅山,访外家兄弟于昭武,过其门弟子故人于武夷潭溪之上,徜徉而归。
会闽帅玉山汪公以书礼车乘来迎,盖将相与讲所疑焉,先生因往见之。
至之日疾作,遂卒于府治之馆舍,是年七十有一矣,隆兴元年十月十有五日也。
汪公为遣参议官王君伯序、观察推官谢公仿护丧事,躬视棺歛,礼意丧具无不周悉。
居数日,诸子毕,遂以丧归。
先生娶同郡吴氏,子男三人:友直,左修职郎信州铅山县尉
信甫左修职郎建宁府建安县主簿
友闻,未仕。
女一人,早亡。
孙男四人,女八人,皆幼。
初,龟山先生唱道东南,士之游其门者甚众。
然语其潜思力行、任重诣极如罗公,盖一人而已。
先生既从之学,讲诵之馀,危坐终日,以验夫喜怒哀乐未发之前气象为如何,而求所谓中者。
若是者盖久之,而知天下之大本真有在乎是也。
盖天下之理无不由是而出,既得其本,则凡出于此者,虽品节万殊,曲折万变,莫不该摄洞贯,以次融释而各有条理,如川流脉络之不可乱。
大而天地之所以高厚,细而品汇之所以化育,以至于经训之微言,日用之小物,折之于此,无一不得其衷焉。
由是操存益固,涵养益熟,精明纯一,触处洞然,泛应曲酬,发必中节。
故其事亲诚孝,左右无违。
仲兄性刚多忤,先生事之致诚尽敬,更得其驩心焉。
闺门内外夷愉肃穆,若无人声,而众事自理。
与族姻旧故恩意笃厚,久而不忘。
生事素薄,然处之有道,量入为出,宾祭谨饬,租赋必为邻里
亲戚或贫不能婚嫁,为之经理,节衣食以振助之。
与乡人处,食饮言笑,终日油油如也。
年长者事之尽礼,少者贱者接之各尽其道,以故乡党爱敬,暴悍化服。
其接后学,答问穷昼夜不倦,随人浅深,诱之各不同,而要以反身自得而可以入于圣贤之域。
故其言曰:「学问之道不在多言,但嘿坐澄心体认,天理若见,虽一毫私欲之发,亦退听矣。
久久用力于此,庶几渐明,讲学始有力耳」。
又尝曰:「学者之病在于未有洒然冰解冻释处,纵有力持守,不过苟免显然悔尤而已。
若此者,恐未足道也」。
又尝曰:「今人之学与古人异,如孔门诸子,群居终日,交相切磨,又得夫子为之依归,日用之间,观感而化者多矣。
恐于融释而洒落处,非言说所及也。
不然,子贡何以言『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耶」?
尝以黄太史之称濂溪周夫子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云者为善形容有道者气象,尝讽诵之而顾谓学者曰:「存此于胸中,庶几遇事廓然而义理少进矣」。
其语《中庸》曰:「圣门之传是书,其所以开悟后学,无遗策矣。
然所谓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者,又一篇之指要也。
若徒记诵而已,则亦奚以为哉?
必也体之于身,实见是理,若颜子之叹,卓然见其为一物而不违乎心目之间也,然后扩充而往,无所不通,则庶乎其可以言《中庸》矣」。
其语《春秋》曰:「《春秋》一事各是发明一例,如观山水,徙步而形势不同,不可拘以一法。
然所以难言者,盖以常人之心推测圣人,未到圣人洒然处,岂能无失耶」?
其于《语》、《孟》他经无不贯达,苟有疑问,答之必极其趣,然语之而不惰者或寡矣。
盖尝曰:「读书者知其所言莫非吾事而即吾身以求之,则凡圣贤所至而吾所未者,皆可勉而进矣。
若直以文字求之,悦其词义以资诵说,其不为玩物丧志者几希」。
以故未尝为讲解文书,然其辨析精微,毫釐毕察。
尝语问者曰:「讲学切在深潜缜密,然后气味深长,蹊径不差。
若概以理一而不察乎其分之殊,此学者所以流于疑似乱真之说而不自知也」。
其开端示人,大要类此。
先生资禀劲特,气节豪迈而充养完粹,无复圭角精纯之气达于面目。
色温言厉,神定气和,语默动静端详闲泰,自然之中若有成法。
平居恂恂,于事若无甚可否。
及其酬酢事变,断以义理,则有截然不可犯者。
早岁闻道,即弃场屋,超然远引,若无意于当世。
然忧时论事,感激动人。
其语治道,必以明天理、正人心、崇节义、厉廉耻为,本末备具,可举而行,非特空言而已。
异端之学无所入于其心,然一闻其说,则知其诐淫邪遁之所以然者。
盖辨之于锱铢眇忽之间,而儒释之邪正分矣。
熹先君子吏部府君亦从罗公问学,与先生为同门友,雅敬重焉。
尝与沙县邓迪天启语及先生,邓曰:「愿中如冰壶秋月,莹彻无瑕,非吾曹所及」。
先君子深以为知言,亟称道之。
其后熹获从先生游,每一去而复来,则所闻必益超绝。
盖其上达不已,日新如此。
呜呼!
先生之道德纯备,学术通明,求之当世,殆绝伦比。
然不求知于世,而亦未尝轻以语人,故上之人既莫之知,而学者亦莫之识,是以进不获施之于时,退未及传之于后,而先生方且玩其所安乐者于畎亩之中,悠然不知老之将至
盖所谓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者,先生庶几焉。
比年以来,学者始益亲敬,而方伯连帅之贤者又乐闻其道而邀致之,其意岂徒然哉!
不幸天丧斯文先生殁矣,龟山之所闻于程夫子而授之罗公者,是而不得其传矣。
呜呼痛哉!
诸孤方谋窀穸之事,谓熹承学之久,宜知先生之蕴,使具其事以请铭于作者,将勒诸幽堂,以告后世知德者,有以考焉。
熹愚不肖,蒙被教育不为不久,听其言、观其行而服膺焉不为不详,然未能有以得其远者大者,故悉取凡闻见所及一二书之。
词若繁而不敢杀者,盖有待于笔削云耳。
谨状。
年月日,门人具位状。
按:《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九七。又见《宋史》卷四二八本传。
绿意廊乾隆癸巳 清 · 弘历
 押纸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十
曲廊接池斋,缦回步逦迤。
古柯抱槎枒,诡石矗㟪𡾔。
向阳茁微芽,绿意原恒此。
虽非郑康成,颇似周夫子
上元县厅壁记宝祐三年十一月 宋末元初 · 江万里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七三、《景定建康志》卷二七
秣陵上元江宁两县。
明道先生尝主上元簿,摄行令事,均税听讼,挈其民于敬让,视事真令等,风行瞬息欠申间。
播流至今,于是地灵光燄,旁左莫与京。
吾里曹君之格随牒赋邑,适得此百里地,引领想像,如先生复出,率职迪谊,捐身相民。
曩吏揽为市庾,欺赋租,类足为民病,锐意一切洞究根原,缓民急吏。
经界法不行,诡蔽寄挟,酿诈万端,昧旦坐听事,揆赋舆所当输,簿正以差户税,一境颂平。
两竞在庭,不下席亟决。
亡何,险健退听,事寖省,狴圄屡空,则以馀暇定倾换蠹,若亭若堂,错络近远,门皇吏舍,悉趋坚良,合亡虑屋百楹。
县无他羡,饬材度费皆己出。
向以铜章刓为县阙典,前阅令长置莫问,岁亦云屡。
亟上之府,从朝廷更铸,下之县。
事复有小于印章者,君无不疏理安植之。
念且终更践,遣信重趼来请记。
盖环百里为县,聚民万室,欣戚恬愉我手繄,岂徒以执法制、商功利趣了朝暮哉!
今之健有决者,徒曰县负我以力,胜民惟恐不至,顾有详考而深思,以今准昔,如君行县事以休吾民者,不自意乃获见只。
君立扁识壁,跂而竦,俛而悟,想虽一草一木,直欲护惜如存。
先生固谓县之政可达于天下,则揭之「政达」以名吾堂。
先生固谓存心爱物,利未有不及人,则揭之「存爱」以名吾亭。
先生之道之化,吾周夫子之道之化也,则又惟夫子「爱莲」有说,而揭之「同爱」以名吾傍池之漘之亭。
正使扁折攘夷,道固在也。
惕若有怀,因其尝仕此而表厉尊显之,抑以明尚贤治俗之首云尔。
此不足书,若何而书?
宝祐乙卯日南至朝议大夫集英殿修撰提举建宁府武夷山冲祐观江万里记。
文显 南宋 · 赵蕃
五言律诗 押真韵
敬问周夫子,端居又半春。
初无酒作祟,合有句如神。
桃李已陈迹,溪山同故人。
何能过茅宇,谈笑奉清真。
佥判丈两赐新字韵诗因次韵兼简文显 南宋 · 赵蕃
五言律诗 押真韵
连朝枉诗句,俊逸且清新。
叹我徒劳思,知公固绝人。
林园能数驾,风雨未妨辰。
作底周夫子,关门懒似真。
子畅雨中见过且惠以诗乃用谢文显载酒之韵复用韵为答并简文显 其二 南宋 · 赵蕃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雨合茅檐书罢看,惠然君乃过苏端
浇胸细酌杯中物,洗耳饱听溪上湍。
近喜同参诗有味,晚期偕隐谷名盘。
因声寄谢周夫子,文行如斯古亦难。
礼记集说后序(一 宝庆二年十一月 宋 · 卫湜
 出处:全宋文卷七四七一、《礼记集说》卷首、《经义考》卷一四二
予旧集诸家训解,每病世儒剿取前人之说以为己出。
近得延平周谞希圣解,一再翻阅,始知陈氏、方氏亦推衍其说者尔。
案《图志》,希圣又尝著《周礼解》,擢熙宁进士第入仕。
值新法行,不忍诡随,赋诗去官。
王文公《新传》多采其说而没其姓名,岂忌其人之有传邪。
予既取希圣解增入《集说》,窃谓他人著书,惟恐不出于己,予之此编,惟恐不出于人。
比岁枢密何公澹本生继母亡,疑于持服,太学生乔哲、朱九成、黄会卿移书何公,引「逮事父母,则讳王父母;
不逮事父母,则不讳王父母」之文,以为本朝方悫解此一节,谓特庶人之礼尔。
此说见郑康成注,乃指为方悫,盖后人掇拾前言,而观者据新忘旧,莫究所始,先儒之书日就湮晦,此予之所慨叹,而《集说》所由作也。
固不敢谓此编能尽经旨,后有达者果得新意,何嫌论著,谨毋袭此编所已言,没前人之善可也。
予于卷首叙诸家名氏,尝及此梗槩。
继观周希圣解,且因太学生引据之误,遂又识此于卷末云。
宝庆丙戌至日,吴郡卫湜
吴履斋京状合尖启 南宋 · 郑霖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六八、《翰苑新书》续集卷二九
一世龙门,无阶可谒;
九霄鹗表,有路径通。
非左右亲密之言,借其揄扬;
无期功强近之亲,资其声援。
端由豁达,许遂依归。
当于古人中求之,信乎一代能几也。
窃以人物之公举,嗟乎贤者之良难。
幕府之著王文公,韩魏国目若无睹;
贰车之有周夫子赵清献耳初未闻。
而况云泥居地之弗齐,日月覆盆之不照。
安得未脩櫑具,如素识面,甫扣角声,不待论心。
直下品题,增百倍价;
暗中摸索,似十分真。
此岂俗眼所能,意者禅灯独续。
如某者,学期有用,才实非长。
皇皇欲安之,姑安职守;
耿耿而不寐,徒共人忧。
坐毡愧甚空餐,入幕惭无赞画。
斥鴳卑飞,不离丛棘;
跛驴窘步,安望修涂?
善始非难,固多推毂;
成终有待,欠一合尖。
尺书之墨未乾,大钧之公曲就。
蒙恩殊异,抚己曷胜!
恭惟某官负时显名,膺国重任。
所志者大,何施不宜?
一台振纲,万物吐气。
武侯资共助非一,岂但为转漕之规;
魏成荐可师者三(时受荐者三人。),已足窥相国之量。
夫包荒不遐遗者,吾道之泰;
然遁世而无闷者,君子之常。
人谁无欲进之心,患知音之罕值;
公独得周询之实,不待挟而有求。
使部使者皆有此风,则圣天子何忧难治。
某喜有所遇,肯报以私。
奉常入则礼仪,幸蒙汲引;
许相进登辅弼,或备使令。
立义精专,陈词肤浅。